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維基解密對傳統媒體 打擊加利用


(法新社紐約/倫敦26日路透電)五角大廈說,要了解「維基解密」(WikiLeaks)公佈的機密軍事文件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多少傷害,可能需要好幾個星期,但要評估此事對民眾取得新聞方式的影響,卻只要幾分鐘。



維基解密在自家網站公佈大約9萬1000筆機密文件,但是為了引起注意,獲得最大的媒體曝光率,他們把文件先提供給「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倫敦的「衛報」(Guardian)和柏林的「明鏡周刊」(Der Spiegel)。

此事突顯出有些網路和社群媒體才出現幾年,就在新聞中扮演中堅角色,也突顯主流媒體機構在分析和傳播新聞上仍然扮演關鍵角色。

這也顯示這些新聞媒體的權威品牌,即使本身地位在網路時代已經減弱,仍可以藉由突出新聞的處理方式,放大外界對新聞重要性的感受。

問題是,到底維基解密算不算新聞媒體?網路在威脅傳統新聞機構的財務,新聞傳統上專由這些機構發布的局面也也打破,同時,新聞學(journalism)這個名詞的可塑性已經受到透過部落格(blog)和推特(Twitter)發布內容的機構考驗。

曾任「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總編輯,現任調查新聞組織ProPublica總編輯的史泰格(Paul Steiger)說:「我不知道維基解密現在在做的事算什麼,我這樣說沒有貶抑的意思。」他說:「這是個新現象。」

像紐約時報這樣的報紙,把「所有見報的新聞,都是適合刊登的」(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奉為圭臬,並且「無畏無懼,不偏不倚」(withoutfear or favour)報導新聞,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則對明鏡週刊說:「我喜歡幫助弱小。而且我很樂於打倒壞蛋。」

維基解密已經透過消息來源公佈數千份文件,踢爆他們所謂企業和政府腐敗的情況。該網站也曾公布1份影音內容,顯示美國1架直升機2007年在伊拉克發動攻擊,誤殺十多名平民,包括2名路透記者。

維基解密公開表態,把這起直昇機攻擊事件的影帶命名為「附帶謀殺」(Collateral Murder)。

這次公佈阿富汗戰爭的相關機密,儘管許多觀察家說了無新意,但維基解密提高曝光度的決定,使得洩密帶來的衝擊傳遍全球。文件上網幾分鐘,推特就出現這些文件的網址,部落客開始討論,各新聞網站更是大肆報導。

亞桑傑39歲,體型削瘦,頭髮銀白。他今天在倫敦的記者會上說:「外洩的新聞越重要、越大條,如果同時提供給每個人,好好報導的可能性就越低。維基解密提前1個月跟幾家主流報刊分享資訊,讓他們有時間好好研究文件。」

亞桑傑沒有家,在世界各地跟朋友共住。他說,維基解密網路包括800名兼職的志工和1000名「支持者」。紐約時報報導,維基解密的伺服器在好幾個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的法律為洩密提供較多的保護。

維基解密在推特的網頁註明,它的所在地是「每個地方」。

根據6月份一期「紐約客」(The New Yorker)報導,澳洲籍的亞桑傑和同仁使用加密通訊聯絡,他一直懷疑有人監視他們的行動。

在某種程度上,維基解密在打破傳統報導的概念。

透過大批人馬審視文件,被新聞學專家稱為「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不再透過單一的調查記者跟爆料的「深喉嚨」(Deep Throat)在停車場密會,而是運用許多人了解事情。(譯者:中央社賴秀如)

文章來源: 法新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