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醫師銳減 內外婦兒科四大皆空


中國時報【陳文信、邱俐穎/台北報導】

醫療院所中,內科、外科、婦科、及兒科,以往因求診人數多有「四大科」之稱;監委調查發現,四大科專科醫師人數及地區醫院家數逐年遞減,未來將成「四大皆空」。醫界認為這與醫病關係緊張、健保給付偏低有關,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直言:「剖腹產的健保給付,遠不如外科開一條盲腸!」

中央健保局醫管組專門委員林阿明回應指出,健保總額預算協商,每年各科都可依據實際需求提出調整,醫師流失健保局高度關注,但不能全歸咎於健保!

監委黃煌雄、劉興善調查發現,九十至九十七年間,外科醫師證書平均核發人次為一百六十一人,比衛生署核定的每年二百五十人訓練容額數少八十九人;內科、婦科、小兒科則分別少九十八人、十九人、四十六人;相較之下,牙醫及中醫則逐年增加。

黃煌雄指出,教育部官員接受約詢表示,會造成這四科醫師逐年減少,除了工作較辛苦、以及可能會有較多醫療糾紛等因素外,最主要還是健保給付制度及給付標準所致,政府應正視健保資源配置問題。

蔡鴻德不諱言,婦科健保相對偏低的給付是醫學生視婦產科為畏途的原因之一。更值得憂心的是,婦產科執業醫師平均年齡達五十二.五歲,比起其他科別平均四十五歲,足足大了七歲多,新血汰換遠遠不及,同業都玩笑稱,「未來接生恐怕要到菲律賓了!」

內科醫學會秘書長楊培銘也指出,內科急重症多、業務繁忙,住院醫生流失率愈來愈高,反倒皮膚科、家醫科等負擔輕、壓力小的科別,自然成為年輕人首選。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則表示,兒科專科執照報考人數十年來從過去的每年近兩百人,下降到近年每年不到一百人報考,兒科成為「賠錢」科已是不爭的事實。

成大醫院外科教授、台灣移植醫學會理事長李伯璋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醫師流失不是一、兩天造成,健保給付、醫療糾紛當然有影響,但更應加強醫學教育和友善的外科工作環境,提供學生難以取代的成就感,才能挽住流失醫師!

健保局專門委員林阿明認為,造成四大科醫學生減少的因素很多,「非健保給付完全可以控制」,要掌握流失的醫學生,提升服務熱忱才是關鍵!

文章來源: 中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