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破冰者陳長文 揭金門協議秘辛


金門協議20週年系列專題2(中央社記者李佳霏台北9日電)1990年9月,兩岸紅十字會簽署金門協議,開啟兩岸分治後的復談契機,當年負責簽署的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時隔20年後,首度透露當時政府高層拍板定案的決策過程。



1990年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代表在金門簽署「金門協議」,處理偷渡客遣返的問題,由當年擔任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與大陸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代表雙方簽字。

金門協議走過20個年頭,作為兩岸隔絕40年之後首個以兩岸為主體簽下的協議,具有「破冰」的歷史意義。身為破冰者的陳長文下了註腳,「這是人道超越政治藩籬的價值體現」。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預計在9月下旬出版「金門協議20年」一書,陳長文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提前披露書中記載的當時談判祕辛。

在那個年代,政府正準備在1991年上半年設立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以民間機構形式避開政治敏感,處理兩岸交流事務。但沒想到,前1年發生多起大陸偷渡客在原船遭悶死及溺死的事件,引發國際關注,使大陸偷渡客遣返議題成為台灣的燙手山芋,提前發酵。

首度公開提及談判秘辛,陳長文娓娓道來,「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國防部長陳履安打電話和我討論,希望由紅十字會出面與大陸洽談如何解決偷渡客的遣返問題」。

一個巴掌拍不響,台北急迫,也需要北京點頭,才能上談判桌。陳長文解析對方想法,「面對經國先生的『三不』(即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北京的『三通』(即通商、通郵、通航)無施展空間,現在有場合、有機會可以談,更有好的原因—那就是「人道」,北京為何不把握?」

兩岸簽協議挑動敏感神經,拍板定案仍須經過高層應允。陳長文還原歷史現場,點出5人決策核心,包括前總統李登輝、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前行政院副院長兼大陸工作會報召集人施啟揚、前研考會主委兼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馬英九以及陳履安。

「長文,為什麼不請他們來金門?」電話另一端提出這樣建議的是郝柏村。陳長文憶起,當時他差點脫口而出「您確定嗎?」但還是問了句「可以嗎」?郝柏村回說,「沒什麼不可以」。

「沒想到當我們把這個建議告知對方時,對方竟然很快地回復,並且同意在金門進行協商」,陳長文說。

陳長文解讀,對當過國防部長、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並親身歷經八二三砲戰的郝柏村來講,金門是再熟悉不過的地方,在金門談,就是保密、安全考量下最好的選擇。

把金門協議的談判團隊一字排開,台灣方面是陳長文擔任主談人,國防部中將鄧定秩負責後勤支援,其他還有紅十字會副秘書長常松茂、組長謝世偉與徐祖安。

大陸方面的主談人是韓長林、台辦系統的樂美真、大陸紅十字會總會代表張希林、大陸福建紅十字會代表計克良與何鐘生。

對於台灣派出的陣容,陳長文透露,對岸一開始對具軍方背景的鄧定秩存有戒心,「但我可以肯定的說,鄧將軍沒有扮演『監軍』的角色」。

敲定了團隊名單,上了談判桌,雙方對協議本身沒有太多意見,卻對「名稱」發生過爭執。是否為北京設的政治框架?但陳長文認為,「意識形態的政治干擾並沒有真正出現」。

對岸堅持要自稱中國紅十字會、要我方接受「中國台灣」紅十字會,陳長文則搬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回應。陳長文說,「這種爭執很無聊,我告訴他們,如果因此而妨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因小失大」,所以只不過幾分鐘,爭論就結束了,雙方達成「海峽兩岸紅十字會組織」的表述共識。

求同存異的精神也體現在這項協議中。在紀年部份,雙方都寫不下對方習慣的用法,在未徵得各自政府的同意下,「韓長林在文本上寫一九九0年,我寫七十九年,雙方就互換協議再簽,我們就這樣決定了遣返的協議內容」,陳長文說。

回顧談判過程,陳長文還想起一段小插曲,那時還處在動員戡亂時期,金門仍為戰地,「有位民進黨立委曾一狀告到地檢署,告我叛亂」,現在看起來雖然有點突兀,但也凸顯當時兩岸接觸所遭到的壓力。990909

文章來源: 中央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