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特約宏觀縱覽大陸社科院:CPI上行不等於通貨膨脹


6月8日,中國大陸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在其對外發佈的《2010年金融藍皮書》中指出,2010年以來,CPI增長率上行主要受到資源類產品價格調整和自然災害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但CPI上行並不直接等同於通貨膨脹,所以,僅通過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難以完全預防和化解這種上行風險。  藍皮書分析指出,2010年以來,中國繼續調整價格長期過低的資源類產品的價格,包括水、電、燃氣和交通等,調整的總趨勢是價格上行,調整的目的在於強化節約資源的機制。這部分因素促使CPI增長率上行。另一方面,南方多省區發生百年不遇的旱災、北方大面積發生轉暖時間推遲,給2010年的農業正常生產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挑戰。如果不能在隨後的時間內克服這些自然災害的負面影響,那麼,2010年的糧食、蔬菜、水果及其他農產品的供給都可能發生一定程度和一定範圍內的供不應求,從而促使價格上行。在此背景下,CPI增長率上行超過3%是可能的。但它不是通貨膨脹,不可能通過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予以預防和化解。  藍皮書分析認為,面對通貨膨脹,應選擇的是從緊的貨幣政策,以收緊銀根,減少流通中的貨幣數量,促使普遍上漲的物價回落。但如果不是通脹,只是農產品、資源類產品的價格調整所引致的CPI增長率上行,就不能簡單採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其內在機理是,貨幣政策是總量需求政策,不可能解決由某些產品價格上行所引致的CPI上漲問題;不僅如此,它還將導致一系列負面效應發生。例如,在農產品、資源類產品價格上行中,對低收入和低保群體的生活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為此,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是採取財政補貼等政策,但如果將這些價格上漲的回落寄希望於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就可能忽視財政補貼等政策的及時出臺,給低收入和低保群體的正常生活帶來困難,給社會生活增加不和諧因素;另一方面,由於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所以,一旦施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就將給眾多工商企業的正常經營造成資金緊缺的局面,從而影響經濟回升的基礎夯實。從2004年以來的實踐效應看,提高存貸款利率不僅沒有改變存款負利率的格局,反而給工商企業增加了資金成本,給農產品生產者增加了資金成本,結果將進一步促使資源類產品和農產品的價格上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藍皮書建議,目前應作的是“管理通脹預期”,而不是將這些資源類和農產品的價格上漲簡單地稱為“通貨膨脹”,以免給政策選擇和社會生活帶來雜訊和不和諧的輿論。同時,不要貿然改變貨幣政策取向,給經濟運行和金融活動帶來負面的導向。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周紅豔)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 中央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