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健康之鑰冬季癢屬風證癢難當 血虛、血熱風躁生
隨著東北季風一波波南下,氣溫驟降,許多人發生皮膚搔癢的情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歐景騰表示,患者出現皮膚乾裂、脫屑或劇癢的症狀就是所謂的冬季癢,又稱為冬季濕疹或缺脂性皮膚炎,傳統中醫認為,「血虛則生風」,癢在中醫屬於風證。
歐醫師指出,患者會發生冬季癢的症狀,主要是因為環境溫度和濕度降低,以致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或不足,造成人的表皮水分流失,引起皮膚乾燥、龜裂、脫皮。臨床上,患者常常會感到劇癢難耐,尤其是在晚上睡覺時會特別癢,常造成沒有辦法好好地睡一覺。
歐景騰醫師進一步指出,冬季癢通常發生在四肢上,以小腿最常見,尤其是小腿前側,嚴重時大腿、前臂,甚至全身都會癢,好發族群以中老年人較多,原因是老人家的皮膚保濕能力較差,罹患機會高。
除此之外,年輕人或是小朋友則因先天皮膚乾燥,或是患有乾癬、異位性皮膚炎而導致皮膚癢。另外,經常在寒帶及溫帶國家出差、旅遊的人士,或是常熬夜、愛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造成陰虛燥熱體質者,也是冬季癢的好發族群。
治療冬季癢宜內外兼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歐景騰表示,傳統中醫認為,引起冬季癢主要的證型為血虛風燥及血熱風燥,除內服中藥外,外用藥膏可滋潤皮膚,減少不適的症狀。治療關鍵在於促進血液循環,氣血調和有助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及皮膚乾燥問題。
歐醫師指出,若患者皮膚乾燥不潤、脫屑明顯、搔癢晝輕夜重,且兼見頭暈、面白或萎黃、失眠、舌淡、苔薄白等症狀者,屬於血虛風燥,常見於中老年人身上,治宜滋陰養血,潤燥祛風,適合用當歸飲子加減方。
歐景騰醫師進一步指出,若患者皮膚搔癢劇烈難耐,皮損發生及發展快速泛發潮紅、出現丘疹或鱗屑較多,以及兼見口乾舌燥、心煩易怒、舌紅絳、苔黃等熱象者,治宜清熱涼血,適合用溫清飲加減方。
若兼見患處有滲出液等濕象,宜加薏苡仁、桑白皮、苦參等燥濕止癢的中藥材。此外,另有一部分人是因風寒束表而導致脈絡瘀阻,常出現皮膚搔癢、手足冷、肢端皮膚遇冷就呈暗紅或蒼白、舌淡苔白等症狀者,治宜溫經、散寒、通脈,適合用當歸四逆湯等處方。
外用常以坊間常見的紫雲膏等中藥膏塗抹於患處,主要功用為潤燥。歐景騰醫師強調,針對冬季癢患者,治宜分別針對皮膚乾癢、脫屑、龜裂、皮膚有滲出物及乾癬等症狀進行針對性治療。
文章來源: 台灣新生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